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年会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设置了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等5大板块、128场活动,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也科技董事长兼CEO汪冠春受邀出席【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就“科技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这一主题,与格灵深瞳董事长赵勇、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董事长赵鑫、思谋科技副总裁刘枢、吉奥农业集团董事长段然展开交流。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专家周文霞主持。
初心不改:智能体普惠化之路
谈到创立来也科技的初心,汪冠春表示,“让智能体助力每个人”的愿景一直没有改变。在技术驱动的发展模式下,常面临手中握有技术,却需探寻应用场景的状况,即所谓 “拿着锤子找钉子”。然而,作为创业者,他有幸能够在初心的引领下不断发掘技术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场景。近10年来,来也科技通过持续投入研发推出一系列智能自动化产品与解决方案,帮助企业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决策效率。步入AI Agent应用元年,来也科技以更成熟的数字员工平台产品矩阵助力企业构建新质生产力,用技术落地印证了从工具研发到场景赋能的进化路径。
随着AI和数字员工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一种担忧也在社会中蔓延——许多人担心AI会逐步替代人类工作,实际上,AI与人类的关系并非替代和对抗,而是协作与共生。
汪冠春表示,AI并不会“杀死”工作,而是“变革”工作。从个人层面,AI驱动的数字员工能够帮助人类员工从繁琐的机械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成为人类员工能力的外化与延伸。一些专业能力极为突出的一线员工,因缺乏管理经验或相关技能,难以在管理岗位上施展拳脚。然而,随着数字员工的出现,情况发生了显著改变。数字员工能够辅助员工处理复杂繁琐的任务,使人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需要创造力与深度思考的工作中,进而充分释放自身潜力。从组织层面来看,这一转变优化了人才结构,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价值,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人机协同,为企业实现高效管理开辟了新路径。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数字员工能够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精准的分析算法,协助管理者快速梳理信息、制定科学决策,大幅提升决策效率与准确性。
在来也科技,我们致力于让工作不再是劳作,让人真正活出精彩(make work less work, make human more human)。
汪冠春还分享了他作为留学归国创业者的一些心得。他提到,正如同DeepSeek这样的颠覆式创新可以出现在中国一样,创业者要始终坚持长期看好中国Long China。二是回国创业的天花板很高。今天在中国还没有真的像微软、Salesforce、 Oracle 这样的软件的公司,我们是有机会去突破这个天花板的,虽然道阻且长,挑战众多,但是创业的路上也非常精彩。
站在AI重塑生产力的历史节点,来也科技也将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推动数字员工平台等科技产品朝着更加一体化、智能化方向迈进。正如IDC最新研究指出“在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的2025年,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与人工智能(AI)的深度融合正成为重塑企业运营效率的核心引擎。中国RPA+AI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在2023年已达2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9%,并预计在2026年突破70亿元大关。这一增长轨迹不仅印证了技术革新对产业的深刻影响,更预示着智能自动化领域即将迎来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