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驱动与行业变革交织下,我国的采购行业正步入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2024数字化采购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企业物资采购总额已达175.4万亿元,其中数字化采购额突破17.2万亿元,增速高达15.2%,数字化采购渗透率也从2017年的5.27%提升至2023年的9.86%,行业数字化浪潮已势不可挡。政策层面更是持续加码,国务院国资委在《关于规范中央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提升采购数智化水平,发改委亦提出完善智能评标机制,旨在缓解评标专家负担、提升评审效率。
种种信号都表明:技术变革正在重构行业规则,招投标行业的智能转型,已从“选择题”变成了“生存题”。然而行业发展的脚步却被多重瓶颈牢牢牵制。一方面,传统评标模式却难以适配发展需求。面对急剧增长的项目数量与海量投标文件,人工评审效率低下且主观判断差异显著;另一方面,标书文本、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难被计算机解析,阻碍智能化升级进程;封闭评审下资质实时验真困难,导致围标串标风险高。在这样的行业拐点上,来也科技推出的标书评审智能体,凭借强大的技术支撑,正为企业招投标注入“智能动力”。
传统招投标业务发展智能滞后
传统招投标数据大多以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形式存在,如文本、图片等,这些数据难以被计算机有效解析和利用,信息化系统繁多、升级难,从而阻碍了智能化升级的进程。
评审时间有限,审核项目众多
传统的招投标评审中,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大量标书的审查(如千页技术标书),从营业执照合规性到企业财务情况,从信誉资格到业绩审查,评审项目繁杂,工作强度巨大。
客观核查繁琐,横向关联比对困难
评审过程中涉及大量客观数据的核验工作,如价格计算、资格业绩审查、关键参数对比等重复性工作。多家标书雷同分析、控股人关联关系排查等复杂分析,仅靠人工难以精准完成,评审效率低。
专家评审存在主观性,公平性保障难
封闭评审环境下,资质证书实时验真难,供应商关联关系排查不及时,围标串标风险始终高悬。专家在评标过程中可能存在主观判断差异大、自由裁量权大等问题,导致监管难以落实到位,影响评审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来也科技标书评审智能体,深度融合大语言模型与原生AI技术,集成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智能文档处理(IDP)等工具,并全面满足数据安全与合规要求。可帮助企业快速构建和部署端到端的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将前沿AI技术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的生产力提升方案,真正解决企业智能化“最后一公里”的落地难题。
标书评审智能体通过自动对投档文档进行识别、理解,根据投档要点自动完成客观评审项核查。并对主观评审项内容进行评估并形成提供给专家的汇总参考意见。借助先进文字比对技术,精准检测不同投标文件之间的相似度、项目联系人、文档作者等关键信息的一致性,有效识别各供应商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关系,识别发现围标串标等不正当行为,确保了评标过程的公平性和安全性。
智能评标业务的实现由两个部分协同支撑,分别为界面交互支撑和业务能力支撑。界面交互支撑(交互层),负责面向用户展示智能评标结果、上传标书文档等操作功能,注重用户易用性设计。而业务能力支撑(能力层),则会根据智能评标的业务规则,实现核验标书,向交互层提供核查项智能审核结果。

极致效率:从“小时级”到“分钟级”
自动完成客观项、合规项的核验,确保核验及时。
精准合规:筑牢公平防线
通过一致的标准和全面的核验,提高评审的透明度和客观性。
能力全面:覆盖评标全场景
系统提供的四大评审维度包含了16项评审能力,覆盖评标全流程;智能聚焦关键要素,使评审专家专注方案完成度、领先性等核心价值。

智能评标系统的创新应用已在多个维度展现出显著成效,通过融合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了评审效率、质量与风险防控能力的系统性提升。以来也科技服务的某集团企业为例,该企业招采业务量巨大且快速增长,每年采购部面对数千个项目招标。招标内容涵盖工程项目、产品采购、服务与维护等多种类型。引入标书评审智能体后,取得了显著成效:
评审效率大幅提升:快速定位评审内容提升效率,在10分钟内完成一份标书的初步审核、智能评分、并提供评审建议。标书审核的综合准确率达到94%,平均评审时长由6小时缩短至1.5小时。
评标质量显著提高:在线稽核,与相关网站联动比对,提升资质与信用的核查精准度为100%,尤其针对日期、编号等信息的自动化比对,保障投标资质初审准确率在90%以上,其中对文字、卡证、印章识别准确率在95%以上。
有效风险防控:智能评审文档10+合规项检查及提示,100%避免评审专家疏漏、丢项,有效减少专家主管判断差异,让每一份标书都能在统一标准下接受评审。能够自动完成三方验证,避免资质造假。
从解决评审痛点到提升工作效能,标书评审智能体的落地应用不仅是工具的升级,更是采购行业环境的革新——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有效减少了人为干扰,为采购市场营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为评标工作带来了革命性变革,避免了因专家主观判断导致的评审偏差,让所有投标单位都能在“规则透明、标准一致”的环境中公平竞争,真正为采购市场注入健康发展的动能。它不仅是一个提升效率的工具,更是专家的“智能协作者”,通过“机审人核”的协同模式,为采购市场注入健康发展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