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2022 年 4 月 26 日,LAIYE LEAD 2022 产品发布会上,来也科技首席产品官褚瑞正式发布智能自动化产品矩阵及“一体化”智能自动化平台。
本系列将以深入浅出的形式,为您阐释:
► 什么是智能自动化?
► 智能自动化与 RPA+AI 有何区别?
► 智能自动化有哪些特点及能为您所在的行业带来哪些价值?
*以下内容摘自于褚瑞在来也科技的内部讲话(有删节)。
我曾经买过三辆车,第一辆车比较便宜,但出厂不带倒车雷达和导航功能,需要后期加装;第二辆车稍贵一些,出厂就预装了倒车雷达和导航,但各个部件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第三辆车是智能化汽车,导航系统和雷达可以自动控制方向盘,各智能硬件之间全面联动,实现部分自动驾驶。
与我买的三辆车相对应:
► RPA 厂商集成第三方的 AI 产品,就好比第一辆出厂没有导航和雷达、只能后期加装的汽车;
► “RPA+AI”,则好比第二辆出厂就自带导航和雷达的汽车,虽然各个智能硬件都有,但没有实现彼此衔接;
► 智能自动化平台就是第三辆智能化汽车,各个模块之间形成联动,可以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自动驾驶。
L A I Y E
智能化:弯道超车的机遇
特斯拉汽车就像是有轮子的智能机器人
---- Elon Musk
智能汽车是长了腿的超级手机,也是具有超级计算能力的移动空间
---- 王传福
自从 1886 年德国人 Carl Benz(也就是“奔驰”)发明了汽车以来,尽管汽车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个品类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近年来,电动汽车的普及,给这潭死水掀起了一丝波澜,但电动汽车在使用体验上并没有本质的提升,毕竟电动汽车还是一辆汽车,在拥堵的城市道路上走走停停的驾驶体验仍然很累,在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找不到停车位)的时候仍然很崩溃。
当汽车增加了智能化之后,传统的玩法突然变了:
即使是智能化程度还不高的辅助驾驶,已经可以自动识别车道线,自动跟前车保持距离。这个功能在堵车的时候很实用,眼睛再也不用紧张的盯着前车,右脚再也不用在两块踏板之间反复切换,甚至可以拿出手机来刷一刷。
不久的将来,到了目的地以后,只管下车去潇洒,泊车的脏活累活都让 AI 去做了。需要回家的时候,只要在手机上操作一番,车会自动开到你的身边。
更久一些的将来,真正实现了自动驾驶,800公里以内的路程都可以不用坐高铁了。从家门出来就直接上车,在车里躺下睡一觉,让 AI 一路开到目的地,实现“端到端的自动化”。和去高铁站排队候车相比,它不香吗?
你看,车还是那个车,还是四个轮子加一个大铁壳子。但增加了智能化以后,以前不想用车的场景(怕拥堵、怕难停车、怕路途太远),现在都可以放心使用了。用术语来说,就是进一步提高了汽车的渗透率,并且实现了“端到端”的使用体验。
渗透率和使用体验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以后,这个产品的外部形态也许变化不大,但对于用户或者客户来说,使用场景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是特斯拉像开了外挂一样增长的秘密。
同样可类比的还有智能手机,在iPhone 出现之前,都觉得手机只是发短信打电话的工具而已,谁能想到还有“刷手机”这样的场景呢?
如何实现弯道超车?特斯拉的故事也许能给我们启示,当 Automobile 变成 Intelligent Automobile(智能汽车)的时候,看起来一切都没有变,但实际上一切都变了。
那么,很自然的可以想到,我们能不能把 Automation 变成 Intelligent Automation?Intelligent Automation 能不能给我们的业务带来渗透率和使用体验的变化?
L A I Y E
从 RPA+AI 到智能自动化
其实,早在 2019 年,来也科技和奥森科技合并的时候,自动化+智能化的思路就已经初现雏形了。当时我们对这个思路的称呼是 RPA+AI,RPA 代表自动化,AI 代表智能化。
当时甚至还提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叫“披萨计划”,要把 RPA 和 AI 像大饼和上面铺的肉馅一样,做成一个比单纯的大饼和肉馅更好吃的披萨。将近三年过去,在这个时候,我们把 RPA+AI 改为“智能自动化”,难道只是新瓶装旧酒吗?当然不是。从 RPA+AI 到智能自动化,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同:
名字不一样
你可能会觉得我在说废话,一个叫 RPA+AI,另一个叫智能自动化,名字当然不一样。其实,仅仅是这个名字的变化,背后也有我们的考量。因为 RPA+AI 这个名字,对客户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啥是RPA?
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没听过这个概念,解释成本很高。就算是把这个概念原模原样的翻译成中文“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仍然是每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还是看不明白。早期的 RPA 特指基于 UI 的自动化,而后来 API 自动化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异军突起,且与 UI 自动化相得益彰,RPA 的概念也在持续进化。
啥是AI?
这个概念已经妇孺皆知了,但大家嘴里说的“人工智能”是一回事吗?实际上,“人工智能”的概念从 1956 年问世直到今天,其范畴不断的在发生变化。今天我们说的“人工智能”,一般特指里面的一个分支“机器学习”,甚至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深度学习”。你说的“AI”,和客户理解的是一回事吗?这个解释成本仍然很高。
就像是“电脑”这个概念,其原始定义是“利用数字电子技术,根据一系列指令指示,自动执行任意算术或逻辑操作的设备”。按照这个定义,我的手机、电视甚至我的车都算是电脑。但今天我们所说的“电脑”,一般特指其中的一个分支“桌面型个人电脑”或者“膝上型个人电脑”。
加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乘号?
你别说我抬杠,真的有人拿着这个问题跟我抬杠:你看人家孙某义说的是 RPA×AI,你们为什么说RPA+AI,这里的程度有区别吗?遇到这种问题我也很崩溃啊,我只能解释说乘号在电脑里面不太容易输入。解释成本依然很高。
所以,把 RPA+AI 升级到“智能自动化”,至少名字清晰了很多,容易让人理解。今年两会期间,还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我们公司调研后,提出了“数字化劳动力”相关的议案和提案。“数字化劳动力”这个概念比“智能自动化”更通俗一些,你可以理解为“智能自动化平台”是一个工厂,在这个工厂里面生产出来的产品叫“数字化劳动力”。
形态不一样
看到 RPA+AI,特别是中间的那个加号,就会自然的把它当作一个解决方案,而不是一个产品。
所谓产品,是指这个东西在出厂的时候,所有的部件都安装好了。
所谓解决方案,是指为了满足一定的需求,把多个产品分别买回来,然后组装在一起,就像有的低端车型没有标配倒车雷达和导航,但我们可以在其他厂商那里买到,然后加装上去。
经历过的同学都知道,标配的和后面加装的倒车雷达,使用起来的感受完全不同,前者是浑然一体的产品,而后者总是会有一种突兀感。换言之,前者具有设计上的一致性。当然,两者的可靠性也不可同日而语,这里我们就不展开细讲了。
以来也科技的持续进化能力,我们早在 2020 年 Q3 就改进了上面的问题,我们也希望这一番努力能够更好的在产品命名上体现出来,所以,相比 RPA+AI,“智能自动化平台”这个名字,让人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完整的产品。
功能不一样
前面提到了“给汽车加装倒车雷达和导航”的例子,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加装的导航虽然看上去不太协调,但用起来功能都是一样的,对客户来说,真的有那么大的差别吗?
是的,确实能用,但它的功能仅限于导航而已,而不会和车里的任何其他部件产生互动。真正的智能汽车里面的导航,除了给人导航以外,还能给 AI 提供导航!在它和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的共同作用下,即使是今天自动驾驶技术还不够成熟的智能汽车,也能在高速公路上自动巡航,自动变道,或者是自动找到匝道下高速。
究其原因,就是当我们把一个“解决方案”变成“产品”的时候,这个产品里面的各个部件就不是孤立的了,它们之间可以协同工作,带来更丰富的功能,或者更好的使用体验。
其实,我们自己做的产品也已经有一些协同了:
在「流程创造者」(原名“UiBot Creator”)里面,可以自由选择使用「人机协同中心」里面的某个表单;在「人机协同中心」里面,又可以选择使用「Laiye IDP 智能文档处理平台」里面的某个模型来识别某个字段。
在运行的时候,「流程机器人」(原名“UiBot Worker”)把图像发给「人机协同中心」,「人机协同中心」再调用「Laiye IDP」去识别,并判断识别结果是否需要人工校正。如果有校正,则「人机协同中心」一方面把校正后的结果返回流程机器人,另一方面,再把校正后的结果返回给「Laiye IDP」,供「Laiye IDP」 继续对 AI 模型进行训练。
上述整个过程都是在我们的产品中完成的,对客户来说,基本感觉不到各个产品之间的切换。
上面的产品互动对我们来说其实并不困难,但这种一致性的使用体验,已经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竞争优势,我们强调“智能自动化”,就是在强调我们的优势。
数字化转型是每一个组织的核心战略,通过数字化技术改变经营模式、实现数据驱动管理是转型成功的关键要素。来也科技秉承“帮助组织和个人,做得更好,变得更好”的使命和“机器人助力每个人”的愿景, 期待通过领先的智能自动化技术,为您打造数字化劳动力,塑造组织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数据赋能业务,助力组织实现智能化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