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RPA 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务组织选择通过 RPA 为其业务提供支持和服务。RPA 软件机器人可以帮助员工处理大量高频次的重复性工作,且无论是企业规模大小或所属行业类型及政务组织均可部署,帮助员工操作传输文件、处理订单和运行工资单等日常业务流程;处理各个子母组织机构的数据库的信息等。
然而,在 RPA 软件机器人的日常工作中,难免涉及需要使用提供的密码登录到不同的账户,访问有关业务的各种信息,包括库存清单、信用卡号、地址、财务信息、密码等。对于许多处理大量自动化的大型企业和大型政务组织而言,对于 RPA 安全性的担忧已成为是否进行部署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RPA 两大特征为安全保驾护航
为了解决第一个常见的疑惑,需要先了解 RPA 最基础的两大特征:
非侵入:RPA 可以模拟人的操作,只停留在操作界面,不用软件系统开放接口,不会像网络爬虫一样侵入到后台,将全部内容一览无余。在 RPA 软件机器人会涉及到的键盘和鼠标自动化操作中,都是通过Windows 操作系统或浏览器的公开接口进行的,不使用进程注入、消息钩子、API 钩子等可能危害系统安全性的操作。Windows 操作系统或浏览器对于此接口的安全性已经有所考量和保障。
本地部署:为确保 RPA 在操作界面上的数据安全性,RPA 支持私有部署,即本地部署,在企业内部的服务器和电脑上安装并运行 RPA 软件,基于特定模板(如规则、宏、脚本等)来推进业务流程的自动化,通过自定义与企业内部其他系统配合使用,还可根据企业安全策略进行构建。
RPA 安全性关键认证有哪些?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是有英国在 1979 年成立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协会发布,是获得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已经成为企业赢得客户和消费者信赖的基本条件,在各项产品性能及管理系统整合上已达到了国际标准,能持续稳定地向顾客提供预期和满意的合格产品,以用户为中心,能满足用户需求,达到用户满意,不诱导用户。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是 1996 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该认证由第三方公证机构依据公开发布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 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通过对产品的环境管理体系实施评定,评定结果合格后,由第三方机构颁发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并给予注册公布。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27001)由英国标准协会(BSI)提出并颁布,对信息安全管理实施规则部分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部分两个方面的认证,第一部分对信息安全管理给出建议,供负责在其组织启动、实施或维护安全的人员使用;第二部分说明了建立、实施和文件化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的要求,规定了根据独立组织的需要应实施安全控制的要求。
作为全球权威的标准研发和国际认证评审服务提供商之一,ISO27001 旨在通过明确的管理控制实现信息安全,对企业建立、实施和文件化信息安全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目前这两部分标准,已成为国际上公认权威的信息安全领域体系认证标准。
RPA 行业标准规范制定如火如荼
今年 9 月,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的指导下,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联合RPA相关行业企业与协会共同发起成立“RPA 产业推进方阵”,并开启正制定 RPA 行业标准,充分发挥 RPA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推动作用,加快形成相对完备的 RPA 产业协同创新机制。
来也科技作为首批受邀企业,加入“RPA 产业推进方阵”并成为副理事长单位,也将共同推进相关工作的标准化,让整个 RPA 行业的发展更加规范。
在标准和评估体系中,不但将明确定义什么是RPA、什么算RPA,还将从产品能力、项目交付管理、项目持续运营、企业服务能力、安全和风险管理五个角度全方位评估。例如在RPA 能力中,会涉及管理与监控、开发与测试、工作执行、智能化、非功能项等;而在RPA 企业服务能力中,则包含咨询规划、产品交付、客户服务等,实现更多维度、贯穿整个项目交付流程的实施规范与能力评定规范。
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难免伴随着对安全性保障的质疑,特别是 RPA 在政务、电力、金融等行业的应用中,安全性尤为重要。来也科技始终坚持从产品、技术、资质认证、专利等多方面,保障政企用户信息安全与数据隐私及流程执行等,为政企客户实现智能时代的人机协同保驾护航。
来也科技行业研究院由来也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褚瑞担任院长,致力于向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业管理者以及专业人士,呈现 RPA+AI 技术在各行业的实践经验、应用价值和发展成果,发布趋势洞见,推动 RPA+AI 在中国的发展。
来也科技行业研究院将通过行业应用白皮书、垂直领域研究报告等,为企业的管理者,在其内部建立流程自动化思维提供指导,帮助企业员工获得流程自动化、流程管理的能力,实现企业人才与业务的双转型目标;并积极促进 RPA+AI 走进大专院校与学生群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专家,各领域的领导者,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新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