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RPA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但能否顺利实施,发挥RPA的最大价值,关键还需弄清以下4个问题。
1
现有流程是否规范?
RPA并不是所有流程都能胜任的,有效应用RPA需要一个大前提:具有一定标准化与规则化的流程。
企业现有的工作流程要形成一定的规则,有着固定化的标准,甚至是专业的指南或手册。
从定义上看,RPA即“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它可依据预先设定好的程序,模仿人类在计算机上的手动操作,通过现有用户接口来实现大批量、重复性流程的自动化。
这说明:
1、RPA需要依靠固定的脚本执行命令,无法像人工智能那样具备自主学习与认知能力。
2、这里的“自动化”是指按照既定规则的自动化,而并非具备实质性的智能。
现阶段,RPA更擅长机械地按照人类给它的指令去工作,适用于规则明确、标准化程度高、且低附加值的流程(如搬运数据、统计报表等)。
_
2
数字化程度是否达标?
当下,RPA已被广泛用于财税金融领域。这些领域往往有着良好的数据基础,涉及多个业务平台和管理系统,信息化、数字化程度较为理想。
以往,人工每天往返于多个系统之间,手动处理海量数据信息,不仅低效耗时,准确性也无法保证。
而在实现基本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后,RPA可作为一种强大而有效的工具,自动完成跨系统数据迁移、录入等操作,在提高业务效率和准确率上发挥重要作用。
RPA机器人擅长对大量结构化、数字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识别处理。一些RPA产品在输入端还结合OCR(光学字符识别)、语音识别等AI技术,将外界信息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信息,再交由RPA机器人进行后续处理,拓宽RPA对数据和信息的识别范围。
_
3
运行环境是否稳定?
由于网络连接速度、页面打开速度、文件打开速度以及其他人为干扰等因素,均会对RPA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RPA的良好运行,通常需要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才能实现。
另外,为了使RPA机器人保持高速度、高质量、高稳定的工作状态,在具体流程开发中,还应当具备完善的RPA异常处理机制,以便在程序出错时迅速找到根源。
_
4
是否具备相关知识储备?
在技术方面,相较于传统IT系统的部署,RPA的实施难度较低且更加简单快捷,但并不意味着实施过程会一帆风顺。
如果实施RPA的相关人员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编程能力以及IT技术基础,熟悉RPA平台运行的相关知识,会更有利于整个RPA项目的部署与执行。
为此,对于企业而言,在实施RPA前,构建一个跨职能的RPA卓越中心(COE)对后续支持、推动RPA的实施,并从中获得效益最大化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