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组织变革最具颠覆性的力量,AI(人工智能)自打从诞生之日起,就被寄予了厚望。

很多企业都想通过这一技术实现自身的飞跃。同样,很多资本也想借着AI大量吸金。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的调查发现,2015年至今,全球采用AI技术的企业比例从10%增长至37%,增长率高达270%。尽管有着如此高的增长率,但实际上,目前我们离真正的人工智能仍然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特别是AI的商业落地能力,还极其有限。


技术实力≠变现能力


技术领先不一定就代表着其具有商业价值。这一点在当前的AI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2018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研究报告》中包含了一份“2018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100强榜单”,从这份榜单中,我们似乎可以一窥眼下国内人工智能商业落地是如何成为“屠龙之术”的。

2018年预计营业收入在10亿以上的人工智能企业只有8家,绝大部分企业年营业收入不足2亿。此外,2017年中国AI商业落地100强创业公司累计产生的收入不足100亿元,90%以上的AI企业亏损。按照此前的各种数据预测,文娱、数码、制造等多个行业的人工智能潜在产值都在数千亿乃至上万亿元左右,但现实却是如此的残酷。

不可否认,AI的未来必定前途无量,但眼下人工智能在商业落地层面处境尴尬,一方面源自我们操之过急,对其能力过度神话。另一方面则是当前很多AI技术并没有适合的具体实施场景。

与大多数技术的成长轨迹一样,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应用虽处于早期阶段,但将会继续向前发展。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主要在技术驱动型企业中实施,其他组织的业务缺乏接触并应用新技术的业务机会。


如何破解人工智能“落地难”?


实际上,在AI落地的过程中,素有人工智能“好兄弟”的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此前一直备受忽视。不过,近年已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RPA实际上是AI的先行官。

在替代人工操作这一问题上,RPA和AI有一定的相通之处。RPA与人工智能的运用,也是密不可分。我们可以将RPA与AI的关系,理解成为人类的双手和大脑。

人工智能就像人类的大脑,具备“思考”与“学习”的能力,主要负责发出命令。RPA则更像是人类的双手,倾向于重复地接收并执行命令,通常具有“动手”的能力。RPA作为一种软件机器人,擅长执行基于明确规则,大量重复且机械性的工作。

RPA对企业的运转和竞争力提升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由于RPA落地场景丰富,所以像包括银行、保险、制造、零售、医疗、物流、电商甚至政府、公共机构等在内的很多行业都可以应用。RPA技术成本低、部署时间短、投资回报高,是当前企业提高效率,优化业务流程的首选。


RPA—通往人工智能的第一步


RPA也常被认为是通往人工智能的第一步,它能有望彻底改善企业的工作方式,提高对新兴业务趋势的反应能力,在AI时代关键抢占先机。RPA证实了自动化科技的价值,使企业人员更适应与数字化劳动力一起工作,进而为全面运用各种性质的人工智能做好准备。

广泛应用RPA只是企业迈向智能化的第一步。伴随RPA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RPA与AI的“世纪组合”,将会在更多的行业掀起变革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