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aiye Lead 2025产品发布会上,英科医疗&英科再生董事长刘方毅来也科技董事长兼CEO汪冠春展开深度对谈。这场以 “在AI浪潮中重构增长引擎” 为主题的炉边对话,聚焦全球制造业龙头在智能体技术赋能下的战略进化。作为“中国智造”领军者,刘方毅首次分享英科集团通过AI Agent实现绿色智造升级的实战经验;而汪冠春则从技术落地视角,阐述了来也科技作为智能自动化供应商,如何通过深度参与企业业务流程,助力英科加速数字化转型。两位产业变革者的思想交锋,为正处于智能化攻坚期的企业提供了关键战略洞见。

图片


图片对话亮点一:智能体重新定义制造业基因


在传统认知中,制造业常与 “劳动密集型”“高能耗” 等标签绑定,但刘方毅提出颠覆性观点:“未来先进制造业首先是科技公司,人工智能技术与自动化能力的深度应用将重构产业基因。” 英科医疗用 15 年实践印证了这一判断 —— 通过智能自动化技术与 AI Agent的规模化应用,其业务场景已实现从 “人工主导” 到 “智能驱动” 的质变。

与来也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后,英科集团在智能制造的关键环节取得显著成效。在物流环节,依托来也科技的智能自动化技术支持,英科集团处理 14 万个 TU 货柜的庞大业务量仅需 82 人,且随着业务增长人力成本保持稳定;在生产领域,英科再生的原创装饰画部门引入 AI 设计系统后,50 余名设计师的初创效率提升 10 倍以上,Agent负责创意生成,人类员工则专注优化迭代。刘方毅描绘的 “黑灯工厂” 愿景正逐步落地:通过 3D 视觉采集、算力中心分析与机器人操作的闭环,90% 以上的重复性工作将被智能体取代,而这一切的核心,在于将 “科技 DNA” 注入制造业肌理。

图片对话亮点二:智能体价值跃迁——从“降本工具”到“增长伙伴”


谈及智能体与传统自动化的本质差异时,刘方毅以英科实践为例强调:”在英科全球业务中,智能体已深入客户挖掘、订单响应、绿色生产等场景。”来也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让智能体技术真正服务于企业业务增长——通过数据分析、场景挖掘,为其开辟了新的价值空间。从降本到增效,再到驱动增长,来也科技始终与英科并肩,让智能技术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能力。

英科与来也科技的合作打破了 “智能技术仅能降本” 的认知局限。数据显示,集团的两家公司使用智能自动化部署了共570 个流程,每年为企业节省 1 亿至 2 亿元人力成本;不仅如此,技术应用推动人效呈指数级增长:2012 年人均销售额 25 万元,2025 年已接近 80 万元,目标直指 300 万至 400 万元,“销售额提升 10 倍无需增员” 的设想正成为现实。

智能体的价值延伸至全业务链条研发环节,AI 助力配方搜索与创新;获客与客服场景,智能体承担早期沟通工作;行政后勤领域,集团都上线了智慧餐厅系统,其中单独越南就节省了6吨餐食浪费。“AI 不是成本中心,而是增长引擎。” 刘方毅强调,当智能体渗透至设计、生产、销售全链路,企业获得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商业模式的重构 —— 从 “人力驱动规模” 转向 “智能驱动价值”

图片对话亮点三:一把手如何构建“人机共生”新生态


汪冠春认为,企业一把手在推动智能体应用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要具备敏锐的技术洞察力,还要有勇气打破传统组织架构的束缚,构建适应智能时代的新生态。在英科的转型路径中,“一把手工程” 成为关键变量。刘方毅亲自推动 DCS 系统应用、算力中心建设等核心项目,甚至关注 ChatGPT Plus 账号开放等细节:“AI 技术迭代速度呈 50-100 倍级跃升,一把手必须深入技术肌理,才能引领革命。”

组织变革层面,英科设立 AIT 部门,即AI Plus IT 融合团队,在淄博、济南等地开出与北京持平的高薪,今年已招聘100余名 IT 与装备自动化人才。更具前瞻性的是英科的人才培养机制:公司允许技术落地过程中的试错,鼓励员工从 “执行者” 转型为 “智能体管理者”。“2030 年,英科的数字员工将远超实体员工。” 刘方毅的预言背后,是制造业从 “人口红利” 向 “技术红利” 的战略转移。

这场炉边谈话揭示的核心启示在于:智能体不是制造业的 “附加选项”,而是重构产业基因的 “必要条件”,唯有以一把手牵头的顶层设计,推动技术、组织、人才的协同进化,才能在智能时代抢占先机。

来也科技作为英科智能自动化的核心供应商,始终将自身定位为企业转型的同行者。汪冠春总结道:“我们不仅提供技术方案,更深度参与企业的转型过程,从流程梳理到组织适配,再到人才培养,全方位助力像英科这样的领军企业构建‘人机共生’新生态。未来,来也科技将持续迭代技术,与更多制造企业携手,共赴智能时代的新蓝海。”